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

天中樂趣 -- 鍾馗爺

時序早已進入霜降 , 暖暖的台南還是有著大大的太陽. 午休後, 泡了一壺39年的老普洱 , 那淡淡的人参味 , 透著一股沉穩的香氣.

古時的端午節 , 也稱作"天中"節 , 陽光最為熾熱,百毒齊出. 而鍾馗是民間傳說中最出名的「捉鬼天師」 ,傳說他的外貌十分兇惡,因此令人對他又敬又畏。還有說鍾馗不單精於捉鬼,而且更會將鬼吃下肚,因此不少妖魔鬼怪都忌他三分。
正因為鍾馗的傳說深入民心,所以不少人在端午節氣, 都會在家中掛一幅鍾馗畫像以求驅邪趕鬼。











此幅" 天中樂趣 " , 細審畫中鍾馗人物五官、髮型、服飾,率皆鉤染細膩,神情畢具,饒有 "著色鮮潤、體度如生" 的意趣。
鍾馗的出現與唐朝玄宗皇帝有關。據說唐明皇(玄宗)於開元年間,得了瘧疾,一個多月都好不了。忽然在一天晚上夢見兩個鬼,一大一小。小鬼跛了一腳,瞎了一只眼,偷了楊貴妃的紫香袋和明皇的笛子,繞殿奔逃;大鬼戴帽子,袒露著兩臂,腳穿靴,抓住小鬼,挖出眼珠子,將它吃掉。皇上問大鬼:你是什麼人?回答說:臣下是鍾馗,來應武舉,不中,誓為陛下除天下妖孽。明皇夢覺之后,病也好了。於是召畫工吳道子,讓他畫鍾馗像,印後分賜給各大臣。
本幅所繪鍾馗,雖然面目崢嶸,鬚眉間卻風神俊爽,凸顯出文人畫家不同於尋常作手的特質.
民間傳說他系唐初終南山人,生得豹頭環眼,鐵面虯鬢,相貌奇醜;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、滿腹經綸的風流人物,平素為人剛直,不懼邪祟。
躲在鍾馗背後有一小鬼 , 頭角崢嶸 , 想是兇惡無比 , 人鬼皆聞風喪膽 , 然其面露驚懼之表情, 足見鍾馗爺除盡天下之妖孽之威嚴. 此小鬼肩披領巾 , 應為鍾馗的手下 , 為其腳力辦事 .
畫中人物用筆極細,衣袍則隨意揮灑,並以粗墨勾勒線條並烘染藍杉 ,再與手提之"福"字燈籠兩相呼應,益覺嚴冬肅殺,寒氣逼人,確係人物畫中的精品.

有記載唐代的畫聖吳道子是第一位擅長鍾馗畫的大師,雖然他的鍾馗像畫作現已失傳,但北宋時還有人在皇宮裡見到過。
北宋鑒賞家郭若虛,詳盡描述他所見吳道子的鍾馗像真跡。郭若虛在《圖畫見聞志》卷六《近事》中寫道:“昔吳道子畫鍾馗,衣藍衫,革敦一足,眇一目,腰笏,巾首而蓬發,以左手捉鬼,以右手抉其鬼目。筆跡遒勁,實繪事之絕格也。”

所謂“衣藍衫”的藍字與襤褸的襤字同義,是破舊的意思,也就是身著破爛的衣衫。

傳說故事中,講到他是唐朝時一位出身貧寒的書生,自幼飽讀詩書,才華出眾。然而他相貌奇醜無比,絲毫沒有讀書人那種風流倜儻的儒雅氣質。也就是因為這醜陋的相貌,使他在科舉考場上遭受歧視。

鍾馗憑藉過人的才華,一路過關最終考到殿試。但這位唐明皇偏偏無法容忍鍾馗的醜陋,大筆一揮,兒戲般的取消了他的錄取資格。十年寒窗之苦,瞬間化為烏有。
倒出暗紅色的老普洱茶湯 , 濃郁中帶有強烈的豔紅 , 如同鍾馗爺 , 寧死不受屈 , 正氣浩然 . 那入口後的甘甜 , 是與高山茶有著迥然不同的迴盪!!

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

寒夜客來茶當酒---皆大歡喜

小時候最愛在寒冷的冬夜裡,期待著家裡有客人來品茗、賞畫.

因為父親都會先在茶車上的瓦斯爐燒上一壺熱開水,然後一幅一幅地把珍藏的畫作捲軸攤開, 直到呼呼的開水聲響起, 我就立刻用茶匙挖出一小撮上等高山茶,當滾燙的水溫微降後, 高高地沖入宜興茶壺中,
靜靜地,等待那片刻後的滿口香醇的茶湯. 將茶湯倒給客人後,坐在矮板凳上,





望著牆上的這幅"皆大歡喜圖",品了一口清香滑潤,心裡面不禁也跟著布袋和尚笑開來了 ~~




布袋和尚僧名契此,是唐末高僧,形裁腲肥,常以杖荷布袋入市廛化物,故人稱之為布袋和尚,
這幅畫布袋和尚坐於大布袋上,袒腹露胸,手握七彩念珠, 兩旁有兩小童子,各扯和尚衣襟, 做嘻鬧之情.

中國人所造的彌勒菩薩像,都塑造成布袋和尚,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南宋高宗時代,就是與岳飛同一時代。
畫中的布袋和尚兩耳垂肩 , 張口大笑 , 連眉目也含笑,狀甚歡愉 , 蓄著微髮 , 造型自在無礙.









啜上一口茶 , 甘甜滋味在喉間回盪 , 這泡阿里山的特級烏龍, 茶葉濃厚的果膠質, 讓清甜的茶水在整個口腔透過喉嚨到肚腸 , 心整個都開起來了!!






右側紮著兩個小包頭的童子 , 一手搭和尚的肩上 , 一手扶在和尚的手袖 , 淘氣的眼神望著布袋和尚, 表情調皮又有趣. 他同時也似乎在跟立在左側的另一名童子在玩耍著.







蹲在布袋和尚另一旁的童子 , 紮著兩個小辮子 , 也攀爬在和尚手袖上 , 與其對側的童子互望. 整幅畫 , 精細圓轉的線條,勾勒出一個肥頭胖耳、笑成一團的和尚及一雙可愛的孩童。人物刻劃十分世俗化和富有人情味。




整幅畫像構圖生動、用筆簡潔,確是一件佳作。用墨及線條乾淨, 不拖泥帶水 , 把布袋和尚大度寬容、與人為善、聰明睿智的性格和形象, 展現無遺!!

細看大布袋的筋繩 , 狀似絲緞 , 輕柔的筆觸及墨韻 , 勾勒出布袋的神秘. 如布袋和尚回答時人 : "我的布袋與虛空同年".


夜 , 漸漸深了 , 水壺中的滾燙開水也冷了 , 收拾著泡完後茶葉渣 , 那股淡淡的茶香 , 依然遠遠地 , 輕輕地在冷冽的寒冬中 , 埋入我的腦海裡 ~~~

為茶求乞的故事

喝茶喝到去行乞 , 還有另一個為茶求乞的故事,主角是個雲遊僧。
杭州有位姓錢的茶商,為了慶祝六十大壽,大辦壽宴,大宴賓客,並以大量錢財施捨窮人。忽然來了一位老和尚化緣,給他任何財物都不接受,高呼吃茶。

錢茶商就命人施茶,老和尚端過去一嗅,連說不好,潑在地上。給他好茶,還是說不好,又潑在地上。錢茶商覺得很奇怪,命人給他端來上等好茶,老和尚才喝,說:“這才算得上好茶。”

錢茶商越發驚奇,請他入座,請教茶事。老和尚就從袋中取出一小包茶,取一撮沏泡,是清香撲鼻的極品,但是最終也不知道和尚和茶的來歷。

這位和尚當然是精於品茶之人,但是若入茶的堂奧,當有平常之心,不論好茶庸茶,只管處之淡然,何況茶秉天地精華,村女、茶農腕下手中而來,葉葉芽芽,來之不易,不想喝不喝便罷,怎能暴殄天物隨便潑在地上?

這樣的人,還不如一位捧著大瓷碗,滿足地享受著苦澀粗茶的村夫農婦呢!

他們雖無緣品享好茶,但是對茶對水都保有天然的珍惜之心,即使算不上茶人,也差得不遠了。

喝茶敗家故事之茶人與茶鬼 (下)


富翁答應了,給了他一千五百兩,乞丐拿了銀子回家了。此後每天到富翁家,烹茶對坐,如同老友一般。相同的傳說,有的地點變成了潮州,不知是流傳有誤,還是相同的故事不只發生在福建。


想想,好茶本來就價昂,嗜之者不計代價,還要收藏各種名壺,把個家敗光,確實不難。

這個故事裡,這位乞丐的妻兒還算得到了安頓,還有一個故事,裡面的女人就沒有這樣幸運了。說的是,一個做官的人善於品茶,一天家門口來了個乞丐,也是要討茶喝。

家裡僕人端了一碗粗茶給他解渴,誰知他看了一眼,說:“這樣的茶沒法喝。”主人聽見了好奇,就自己沏了一杯給他,他喝了一口,說:“茶是好茶,可惜沏得不得法。”主人暗暗驚奇,就叫他們家最善於茶飲的女僕沏了一道,再送出來,乞丐一喝,默默地流下了眼淚。

主人問他因何如此,他說:“我本來是富家子弟,我妻子特別善於沏茶,後來我喝茶把家敗光了,她也被有錢人買去,今天這茶讓我想起她的手藝。”主人連忙到後面問那個女僕過去丈夫的名字,正是這個乞丐。主人不便說破,眼睜睜地看著乞丐離去。

最令人同情的,是那個淪為女僕的女子,眼看故夫來了,可是成了乞丐,依舊團聚無望,不能回到正常人的生活,看著他遠去,有誰知道她的心情是何等痛苦絕望?喝茶喝到這個地步,不是茶人,竟是茶鬼了!人生在世,但可為茶人,不可成了茶鬼。

喝茶敗家故事之茶人與茶鬼 (上)


茶人,原本有兩個解釋,一是精於茶道之人;二是採茶之人或者制茶之人。何為茶道,茶究竟有沒有必要上升到道的地步,歷來都有不同看法,只要是愛茶惜茶的人,即使不夠精於此道,都可以算作茶人。     
做得茶人,自然是浮生清福。但是,凡事過猶不及,一旦沉溺過度,不免雅事變禍事,帶來憂患。

常聽長輩們說起,以前哪家哪戶的有錢人,因為嗜茶,弄到敗家,賣妻、要飯。孩提時代聽了,就像聽一個離奇故事,覺得不可思議。

直到長大,看各色茶書,才驚覺那竟然不是故事,而是真實的。《憶情樓雜記》記載:過去福建有一個富翁,非常喜歡茶。有一天,門口來了一個乞丐,說:“聽說您家精於茶道,能賞我一杯喝嗎?”富翁嘲笑他說:“就你這樣,難道還懂什麼功夫茶?”乞丐說:“我過去也是有錢人,因為喝茶把家給喝敗了,所以現在靠行乞過活。”富翁聽了就叫人沏了好茶給他喝。

乞丐如遇甘露,慢慢喝完,說:“茶是很不錯的,可惜不夠醇厚,是因為壺太新的緣故,我有一把壺,是過去常用的,至今每天隨身帶著,就是凍死餓死也不願捨棄。”

富翁借過來一看,果然是一把從未見過的好壺,養得像銅一樣的顏色,開了蓋子,香味清冽。拿來泡上茶,味道果然醇厚,和平時完全不一樣。

富翁愛不釋手,就提出要買。乞丐說:“我不能全賣給你。此壺值三千兩,我現在賣一半給你,用來安頓妻兒,另一半歸我但存在你這裡,我好時常來府上共品好茶,如何?”


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

茶葉在貴甚麼 ?? 一口50元 ?

前一次回娘家,我大舅子泡了一壺一斤12,000新台幣的阿里山高山茶冬片,我理咧 ~ 只見他抓起一小搓的茶葉,用碗 、電熱水壺、宮杯、聞香杯、慮網、小茶盅 等茶具泡茶,

接著聽他說著文謅謅的泡高山茶之道 (泡茶的步驟):
白鶴沐浴(洗杯):用開水洗淨茶杯,並 提高茶杯內部溫度;

烏龍入宮(落茶):按茶和水 1 : 20 得比例放茶,也可根據個口感濃淡偏好適量增減;

懸壺高沖(沖茶) :把水壺提高,水流強勁,沖入茶具,使茶葉轉動起來;
春風拂面(刮泡沫):用蓋碗杯的蓋刮去漂浮在茶湯表面的泡沫;
關公巡城(倒茶):泡一至二分鐘後把茶水依次巡迴注入各個小茶盅中;

韓信點兵(點茶):茶水倒到少許時,一點點的滴到各杯裏 ,使其濃淡均勻;

賞色聞香(看茶):觀賞杯中的茶水顏色,聞茶之香氣(聞杯蓋上的香氣代替聞香杯,叫聞香) ;

品啜甘露 (喝茶):先嗅其香,後嘗其味。邊啜邊嗅,淺杯細飲。



他說這是來自阿里山中高海拔產區,採用冬季嚴選茶菁,由製茶高手黃姐精緻烘培的好茶。以人工採收,二葉一心,手工焙製,人工反覆揉捏而成,精挑細選,為高山茶中之極品。



高山茶的冬茶由於生長期要50天左右,茶葉纖維細,所以品質更高,濃郁花香要輕焙火,如此才能喝出原味時就很好的口感。
阿里山高山茶有名氣就是因為他的冬茶,花香,結合山氣及芬多精薰陶下呈現特殊的滋味,不論口感沖泡次數及香味都是頂尖的,價格已不重要了,因為無法比擬。

高山青 、 澗水藍 、阿里山的高山茶

日本人常在電視節目上講 : 喔依稀 ~ 好喝的抹茶ㄟ , 身為日本人真幸福ㄋㄟ ~
逍遙茶莊主我常想 , 呵 ~ 那是他們沒見識過我們台灣的高山茶 ,尤其是來自阿里山的冬片 !!!

阿里山茶區含括了阿里山公路石桌、頂湖茶區、籠頭、隙頂茶區和太和達邦茶區,氣候涼冷,早晚雲霧籠罩,平均日照短,滋味甘醇滑潤帶活性。

主要散佈於海拔1000公尺到1800公尺,為台灣精製高山茶代表區域,也是最重要,最大量的高山茶區。

別誤會, 逍遙茶莊主我不種茶,會喝茶是從小在家裡跟爸爸與他的朋友們來談天說地時,湊在一旁裝大人樣地在學品茶,當時只知道這是香香又有點微甘的飲料,而且很貴,每次只能喝一小口!

後來認識了住在阿里山石桌茶區的黃姐,她們家的茶葉是我喝過最耐人尋味的一品,日後有時間逍遙茶莊主再多介紹!

普遍來說,產於知名的阿里山茶區的烏龍茶,因為高山氣候適合茶葉生長,日照適宜,產出之茶葉芽葉柔軟、葉肉厚,果膠質含量高,沖泡出的茶湯色澤翠綠鮮活、蜜綠透黃,滋味甘醇、滑軟,厚重帶活性,香氣淡雅,耐沖泡是其最大特色。

採摘海拔1300公尺以上,阿里山茶區之茶葉,特有之山靈之氣蘊育而成。培育出特殊之茶香。其香味飄逸,具有宜人之花香,為其特點。茶湯甘甜,喉韻佳,為其耐人尋味之處。

先來一口吧 ! 哈 ~